宫颈息肉

注册

 
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

北漂艺术家与新兴画廊初探发展 [复制链接]

1#

北漂艺术家与新兴画廊初探发展


王新友(以下简称 王 ):我们今天要讨论的第一个话题,是关于新兴画廊和北漂艺术家的困境,这个话题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。 盛 葳:我们以前做过一个名为 双城记 的专题,主要是调查一些两地跑的艺术家,比如一些四川美院、西安美院的老师,他们一年可能有一个月或者几个星期在学院上课,其余时间在北京这边,他们是不是也算北漂呢?或者全世界漂?在全球化的今天,很难说某个艺术家从哪里来,是哪里的艺术家,或者代表哪里。本文由城市猎房整理,转载自城市猎房|福州房产 ,感谢您转载保留出处。 杭春晓(以下简称 杭 ):最早北漂的产生,是指在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体制为生存状态的背景下,没有官方体制的保障,但是又生活在北京为艺术梦想而打拼的那一批人。现在随着江湖的非体制形成以及被体制化, 北漂 应该是指在北京挣扎或劳作,官方和非官方这两个体制都没办法进入,还渴望有一天能够找到组织、实现个人梦想的那群人吧。 盛 葳:那就跟画廊有关系,已经跟画廊签约的就不叫北漂了,北漂应该是在努力进入画廊、展览、拍卖等当代艺术机制的过程中又还没进入的。 夏彦国(以下简称 夏 ):已经有知名度的艺术家也就不能算北漂了。 李国华(以下简称 李 ):北漂更多的是一种精神,就像当年方力钧、岳敏君他们不想进入体制,找不到工作,追求自由,不愿被束缚的那种精神。今天我们说北漂,可能就是一种物理上的位移,比如从四川到北京,创作跟当年也没有什么区别,这个漂的意义就不太大。 杭:国华讲的这个倒提醒了我,现在有一类 伪北漂 ,他们明明在别的地方有一个很好的体制内的生活状态,是由于北京可以提供一个其他的机制才到北京来,就是盛葳刚才讲的 双城记 。今天的很多北漂行为都包含着那个时期对个体自觉意识的追求,那个时候的某种个体自觉也是因为没办法,但今天并不是在那种困境下。我认识的很多艺术家,在地方有自己的工作室,又在北京设一个作为社交手段,这类人肯定就属于伪北漂。 盛 葳:这实际上就是锦上添花,他们占有了一个体制,但还希望获得另外的资源,另外的这些资源实际就是我们说的当代艺术圈,这也在日益形成一种新的体制。 杭:对。真正的北漂应该是不被任何体制关注和恩惠,仍然在坚持自己想法的人。 盛 葳:那样的创作基本上很难与画廊合作,但国内又没有其他的非盈利性的机构,更缺乏这种机制。 杭:未来可以跟画廊合作,画廊的责任恰恰是把他们身上的创造性挖掘出来并加以推动,到那时他们就不是北漂了。回头想一想,80、90年代文艺界的北漂,现在很多都成了大腕啊。 王:我在读大学的时候,那英、毛阿敏他们都在中央歌剧院地下室里住着,有演出了她们就出来走穴,很多人当时是这样的生活状态。 北漂 这个词用在当代艺术圈里,或者用在年轻艺术家身上,我觉得应该是指那些没有官方机会、展览不是很多、和画廊合作很少的人。这样的一批人,他们的困难肯定是不少的。 杭:最明显、最直接的困难就是生存困难,美术界似乎还没有非常典型的极端悲惨的例子。 盛 葳:其实在798附近有一些刚刚从大学毕业的艺术青年,租不起工作室,只能租个民宅或是几个人合租一个工作室,他们每个周末都来798把各个画廊都扫一遍,好找到自己的创作方向。但在这种环境下,他们想总结出一个准确的方向是很困难的。中央美院赵力教授有一个看法,学生毕业后4年之内还处于一个摸索期,漂也好不漂也好,在这个摸索期内的东西变化是很大的。画廊在考察他们时也有这样的担心,如果一个艺术家创作的方向特别多,以后会怎么样也不知道。 杭:这是由生存困境转向了创作困境。任何一个艺术家,除非有极其强大的个体精神,其创作一般都会受到外界的影响。比如连生存问题都没有解决的时候,就会出现像盛葳讲的那样来798转转,因为798代表了一种商业体制被接纳的模式或是风格,他们会到这里来寻找出路。

分享 转发
TOP
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