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经历过打呼噜的绝望吗?
晚九点钟,北京去往泰安的特快列车软卧车厢里,一个三十多岁的大汉挠着头看向坐在斜上铺的我,“不好意思啊兄弟,我睡着了会打呼噜。”
蓝之湾当时想,这大汉看起来五大三粗的,倒还挺在意别人的感受,当即对他产生一股莫名的好感,连连说:“没事没事,在家的时候我爸天天打呼噜,在学校的时候三个室友有两个都打呼噜。”
然后大汉拉开被子躺下准备睡觉了。过了没两分钟,呼噜声就想起来了。然后我觉得事情没我想的那么简单。这个大哥的呼噜声可真是不一般。
“呼~~呼~~~嗬~~~嗬~~~呼~~~呼~~~咳~~~呼~~咳~~”
图1.
伴随着并不均匀的粗重呼吸,毫无规律可言的呼噜声充斥着整个车厢,伴着细微恒定的铁轨声和轻微的晃动在耳边回荡、回荡……
图2.
我告诉自己,从小听着父亲大人那隔着一堵水泥实体墙都震耳欲聋的鼾声,和经历了整整一个学期才适应的来自室友的呼噜轰炸,以及来自那么多的特价私人旅店的鼾声洗礼,这点呼噜声不算啥。你是经历过大场面的人,你一定可以安然入眠的。
可是,我还是骗不了自己,把头蒙进被子,没用,卷半张纸巾塞进耳朵,没用,塞上耳机听听音乐,没用,切换成大学英语六级听力,还是没用,闭上眼睛开始数“水饺”,也没有,我合计着,这我数到一万只水饺的时候估计也该到站了吧。索性爬起来坐在床上刷微博吧,当然,我彻底放弃了这一夜的睡眠。
图3.
第二天早上五点多,大汉终于醒了,揉了揉惺忪的眼睛,再次歉意地跟我说,“昨晚睡着了没”。我假装笑了笑,“没事”。出门在外,都不容易,只是下次坐卧铺,希望不要再遇到打鼾如此凶猛的人了吧。
可是在一个不得不和陌生人同在的环境中而且会发生睡眠的情况下,有多大的概率会遇到一个不打呼噜的人呢?英国打鼾与睡眠暂停协会估计有41.5%的人会打呼噜,在一项针对美国人的调查中,男性中有44%的人会打呼噜,女性中有28%的人会打呼噜。在我国,据不完全统计,有大约2亿人睡觉打呼噜,网上还有人根据经验说中国人比外国人睡觉更容易打呼噜,当然这种说法很可能站不住脚。这么高比例的人睡觉打呼,看来想要有一个安然的卧铺旅行,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了,毕竟软卧车厢里有四个铺位,其他三个人中至少有一个是那两亿打呼噜里的人的几率还是蛮高的。
有人可能会想,这么多人打呼,而我却不会,先别高兴得太早,你不打呼噜可能仅仅是因为——你不知道自己打呼噜。就像有一次,室友跟我说;你昨晚打呼噜了。蓝之湾听了一脸的不可思议,怎么可能,我睡觉从不打呼噜。室友看我不信,还跟我发了个*誓。可是之前真的没有人说我打呼呀,于是我向其他室友求证,求证的结果是,我确实打呼噜了,我分析了一下,可能是那几天太过劳累导致的。
人为什么会打呼噜呢?
一个原因就是过度劳累,有很多人平常不怎么打呼噜,但是当过度疲劳的时候就会打呼噜,这是因为白天的时候,消耗了大量的体力劳动或脑力劳动,进入睡眠状态后,需要吸入更多的氧气以减轻疲劳,这时候会不自觉地用嘴来呼吸。使软腭等组织加剧震动,就会引起打呼。
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肥胖,经常有人说长得胖的人更容易打呼噜,这不是没有道理的,在临床上,肥胖确实是打呼噜的原因之一,因为胖人在脖颈处的脂肪也更多一些,这会使咽部更容易堵塞,使气流不畅,而导致睡觉的时候容易打呼噜。
另外,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吸烟酗酒等也会造成打呼噜。所以有的人,平常并不会打呼噜,但是饮酒后就会打,平常打鼾并不严重的人,在饮酒后会提到打呼噜的分贝和不规律性。
那么那些不是劳累、并不胖,而且也不吸烟喝酒的人打呼呢。那是因为他们的气道狭窄,比如鼻炎、鼻窦炎、鼻息肉、气道发育不良、腺样体肥大等,气道狭窄会造成气流不畅,从而引发睡觉的时候打呼噜。
很多人会问,打呼噜会不会遗传呢?
有些人说打呼噜不会遗传,有些人又说会遗传。到底遗传不遗传呢?
其实打呼噜是有遗传倾向的。我们知道,我们的长相跟遗传有很大的关系,不管是眼睛、鼻子,还是嘴,往往都能找到跟其父亲或母亲像的地方,这些都是孩子遗传自父母的结果。孩子遗传父母的地方,可不仅仅是外貌长相,其内呼吸道也是会遗传的,所以说,气道狭窄这一会引起打呼噜的BUG也是会由父母遗传给孩子的。还有就是肥胖是会遗传的,目前科学家已经发现了很多个肥胖基因,如果孩子遗传了父母的肥胖,当然也会比不胖的人更容易打呼噜。
一项来自多个国家科学家的研究发现,打呼噜存在明显的家族聚集现象,当一个人有一个直系亲属为打鼾者时,其打呼噜的可能性会增加三倍,如果这个人的父母均打呼噜,那么他打呼的可能性就会再+1。
很多打呼噜的人,并不认为打呼噜有什么害处,甚至有些人认为打呼噜证明睡得更香。其实不是这样的,打呼噜不仅影响他人的睡眠,也会影响自己的睡眠,还会使夜尿增多,甚至会引起胃食管反流和肺源性心脏病等。
所以如果你是一位打鼾者,或者你的身边有打鼾者,请积极为自己或身边的寻找正确的方法积极治疗。比如尽量不要太过劳累,枕头别睡太高,床垫别垫太软,调整睡眠姿势为侧卧,戒烟戒酒,积极锻炼身体,冲服花椒水等。医院寻求医生的帮助。